二人转学校今天来告诉大家考察当代戏剧和曲艺等艺术样式,看哪一种保留远古萨满文化元素较多,恐怕非二人转莫属。从“二人”的构型到二人“转”的舞蹈方式,从迷狂的精神到跳进跳出的表演方法,从丑旦的模拟到“出神”与“附体”式的表现,从仪式性的表演到神话变形的故事叙述等,二人转非常明显地呈现着远古萨满的文化元素。正是这种对远古萨满文化元素的保留和呈现,才使二人转区别于任何一种戏剧与曲艺,而表现出极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的艺术魅力。
成双配对的二人角色:与其他任何戏曲和曲艺丑旦角色不同,二人转的丑旦角色是一种成双配对的角色。其他戏剧或曲艺的丑旦,是生旦净末丑中的丑和旦,丑旦本身并不构成一种成双配对的形式意义。二人转则不同,二人转的丑旦不是生旦净末丑中的丑旦,二人转的丑旦是由一丑一旦构成的“二人”成双配对的角色。
这源于二人转丑旦独特的来源。二人转的丑旦当然受到其他戏曲丑旦的影响,比如丑角的装扮等,但是,二人转的丑旦角色却不是来源于其他戏剧或曲艺,而是来源于东北大秧歌的。二人转的丑旦不是其他戏曲或曲艺丑旦的转换,而是东北大秧歌“上、下装”的变形。正是在这个角色来源上,二人转的丑旦角色承接了远古萨满的角色原型,也承接了远古萨满的文化渊源,而显示了自己的独特性。
二人转丑旦角色来源于东北大秧歌的“上、下装”,是东北大秧歌上、下装的变形,这是在二人转老艺人口传的二人转发生史上被记载的。东北大秧歌的上、下装是一种什么样装扮呢?即使是在今天东北街头广场上的大秧歌队伍中,我们也仍然可以依稀看到上、下装的装扮。这种上、下装的装扮在春节的“闹秧歌”中表现得更明显。这种装扮表明,“扭”大秧歌的人不是以自身的角色而是进入到上、下装的角色去“扭大秧歌”的。扭大秧歌的女性是按照大秧歌的“上装”打扮自己,不仅涂红抹绿,还要戴上高高的花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