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是“演述”的艺术,有着独特的“我、你、他”演艺原则,调动唱、说、扮、舞、绝等多种表演手段,敷衍情节,塑造形象,渲染气氛,展示技巧,与观众共同创造“曲目”丰富的审美蕴涵。其中,“塑造形象”是个很重要的方面。大多数传统曲目都有着至少一二个人物,及该一二人物的一二行为(行动线,即情节)。也正是由于这些人物和情节(事件)对观众的角动比较深刻,这些曲目才得以流传。
二人转的所谓“形象”,与纯粹的文学形象、戏剧(电影)形象、绘画(摄影)形象都不尽相同,它具体,但不具像——它是演员“嘴里说(唱)的”、“身上做的”,与观众“心里想的”相结合的产物。它既不属于典型化的,又不属于类型化的,也不属于一般意义上的“变形”化,而“大多是超越历史、地域、职业、文化甚至性别和年龄的奇特形象,”“观众感到这种人物就像他们中间的一个,就像他们老关故友一样的亲切”;“不会是写出来的,主要是口头创作,主要是演出来的。只读文学本,有如篇东北特色的说唱的鼓词,看不全‘他’的特点。”
二人转文学,是为演员和观众塑造人物形象提供文本支持的重要环节,也是二人转塑造人物形象的初环节,在这里,所有的语言行为,本质上都是构成“形象”的基础材料(或称“形象的初级阶段”),还要靠演员的表演,将文字表述上升至立体展示,靠观众的联想,形成鲜活印象,才算完成“形象”的塑造。因此,为了给演员和观众留出“表演”和“联想”的广阔空间,它必然要具备“肖像从虚,性格求显”的特点。
同时,二人转是地地道道的关东民间艺术,演员(作者)是农民,他们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转达不可避免地要带有农民化倾向,观众(主体)是农民,他们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接受,也不可避免地要带有农民化的倾向,关东农民几近痴迷的“乡土情结”必然融于人物形象之中,并时时处处反映出来,这是二人转艺术形象的又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