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是流行于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是一种具有较多的曲艺和歌舞表演因素的民间艺术形式。那么大家知道二人转的校色行当吗?下面就让郭旺
二人转培训学校来大家介绍一下吧。
清朝初年,二人转的脚色行当从秧歌舞中的丑角(棒)和旦角(花)演变而来。初的二人转中对口的两个演员一名叫作唱丑的,另一名则叫唱包头的,后来通一称唱丑的为下装,唱包头的为上装。
一般上装以演唱女角为主,下装则以演唱男角为主,并没有形成固定的行当体制。其中单出头、拉场戏的脚色行当也是从二人转的上、下装演变而来的。由于学习、借鉴了海城喇叭戏、京剧的行当体制和表演程式,初步形成了单出头、拉场戏的脚色行当,但并没有统一严格的行当规范。
单出头剧目属于独角戏,每个剧目只有一个人上场,或上装,或下装。上装时扮演女角,如《红月娥做梦》中红月娥;下装则扮演男角,如《丁郎寻父》中的丁郎。拉场戏的脚色一般较为稳定。从上装中演出出小旦(例如《三贤》中的小姑)、青衣(例如《冯奎卖妻》中的冯奎的妻子)、彩旦(例如《马前泼水》中的崔氏)、老旦(例如《刘云打母》中的刘母);从下装中演变出丑(例如《冯奎卖妻》中的夏老三)、小生(例如《马前泼水》中的朱买臣)、老生(例如《狠毒计》中的周振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先后出现了许多现代题材的剧目,并且大量借鉴了话剧、歌剧的表演方法,脚色行当完全固定下来,表演上不拘束于程式,脚色的行当特点渐不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