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二人转各执己见、褒贬不一,但二人转仍然以不可阻挡之势走红于当代民间,甚至走上了以主流意识为导向的社会艺术大舞台,这无疑证明了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顽强的生命力。我们必须用一种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它、认识它,还要进一步发掘整理,进而使之发扬光大,令其在我们的民族文化建设中大放异彩。下面郭旺
二人转学校就来和大家谈谈东北二人转的地域文化特征。
二人转是东北地区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从初形成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传统二人转历史上没有固定的名字,俗称双调、对口唱、双玩意儿、小秧歌等等,二人转的初定名大约在伪满时期,即2O世纪3O年代,但它一直生存于东北民间,并且常常被禁演,许多艺人都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传承并发展这门艺术的。到了2O世纪5O年代,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在新中国的文艺界得到承认,它终于获得了正式的身份和合法生存的空间。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在辽阔广大的土地上,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居住人群的不同,自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存质量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模式和思维模式。应该说是东北地域文化造就了东北人的文化性格和审美情趣,进而影响了二人转这一东北民间艺术的风格特征。
东北平原是全国大的平原,区域内部一马平川、一望无际,与南方的山区水域相比较这里在地理上的突出优势就是没有天然的地理屏障,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交流起来比较方便,因而这里可以做到同气连声、风俗相融,平常说的?十里不通风、百里不通俗?,在这里是用不上的。所以,东起长白山,西至内蒙古戈壁,北起大小兴安岭,南到长城山海关,形成一个统一的地域。生存在这里的人们,无论是生活习俗,还是语言习惯,基本上是相似的,因而文化欣赏口味也基本相同,这才使得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能够在如此广阔的区域里得到流传,得到老百姓的共同喜爱。
时至今日,人们对二人转各执己见、褒贬不一。贬低者说它庸俗趣味、不堪入耳。褒奖者却说?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这实际上反映的是两个文化阶层的审美价值取向的矛盾。贬低者多是知识层、文化层的人,?文人追求‘理趣和’语趣?,他们往往凭借自己的喜好来对待艺术。尽管这种争议至今没有停息,社会主流意识和文化强势力量也不断进行着各种形式的干预,但二人转仍然以不可阻挡之势走红于当代民间,甚至走上了以主流意识为导向的社会艺术大舞台,这无疑证明了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顽强的生命力。我们必须用一种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它、认识它,还要进一步发掘整理,进而使之发扬光大,令其在我们的民族文化建设中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