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二人转原先叫“十不闲”:十不闲是清代的一个曲艺曲种,清末民初曾有过一个向戏曲形式过渡的过程,流传范围为涿县、涞水、定兴、安国、完县(今顺平)以及北京的房山等县的农村。十不闲,清康熙中叶已在北京等地流行,原为风阳花鼓。当时的李声振《百戏竹枝词》中称:“(十不闲)凤阳妇人歌也。”清嘉庆之后,渐与莲花落融合,称为“彩扮莲花落”。它常以花会面目出现。主要道具是一个架子,上面拴着大锣、底鼓、钹等打击乐器,由一个演员手打脚踩,可谓手脚不闲,故名“打十不闲”。
现在的东北二人转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二人化装成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唱边舞,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一种是一人且唱且舞,称为“单出头”;还有一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出现在舞台上唱戏,称“拉场戏”;伴奏乐器以二胡、板胡、唢呐、电子琴为主。
二人转的演员的表现手法,有“四功一绝”之说。“四功”即唱、说、扮、舞;“一绝”指用手绢、扇子、大板子等道具的特技动作。四功“唱”为首,高亢红火,风趣幽默,讲究味、调、劲;“说”指说口,多采用民间生动活泼的语言,以插科打浑为主,机智灵活;“扮”则指扮演人物以形写神,以假乱真,讲究“二人演一角,人分神不分”,“一人演多角,人不分神分”;而“舞”更是别具一格,肩功、腰功、步法很有特色,尤其腕子功,包括平腕、翻腕、甩腕、压腕、绕腕、抖腕等多种,不一而足,令人拍手称奇。二人转的“一绝”,以手绢花和扇花较为常见,这部分与东北大秧歌相似。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风摆柳”,“仙人摘豆”,“金龙盘玉柱”,“黑虎出山”,“金鼠归洞”,“缠头裹脑”等高难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