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学校:“大秧歌”加“莲花落”
有人说“二人转”的形成是“大秧歌打底儿,莲花落镶边儿”。秧歌的祖师爷则是疯和尚济公。早先浪大秧歌,先得给济公老祖上香。传说中济公领一帮人赶鬼,舞舞扎扎、喧喧嚣嚣,把鬼撵跑了,自己也乘风而出,却留下了好玩意儿大秧歌。秧歌给二人转打了底儿,到19世纪中叶,民间秧歌已相当红火,尤以辽南海城、营口等地兴盛。
二人转学校那年月,秧歌会有巨大的号召力。后来高跷兴起来,又有高跷会;踩矮寸子的矮高跷,叫地秧歌。地秧歌兴起来,又有“地会”。高跷会、地会,都有同样大的号召力。
早期的秧歌,实际上只能看作是化装的戏剧人物大游行,还谈不上真正的演戏。直到有了一“旦”一“丑”,才给二人转奠定了“千军万马,全凭咱俩”的基础。人物开始一一对应,背双剑的白蛇、拿伞的许仙,耍棒的孙悟空、装成美女的妖精,通常走在前面的叫沙公子,穿着相公大衫,用手扯开一面大襟,所以也管他叫“拉衫的”,拉衫儿的相当于领队,手里拿把伞,以此作引导。在不断地变化队形中,打开场地:“四面斗”、“十字梅”、“龙摆尾”、“串荞麦”、“卷白菜心儿”,在锣鼓中,队形千变万化,急湍似箭,猛浪若奔;当场子转开后,领队的沙公子,有时用套话,有时用即兴词唱道:“一把小扇八根柴,听我把秧歌往下排,排到谁来谁就唱,大腊花引出大丑子来。”
大腊花即是扮旦的女角和大丑子组成对唱、对舞的对子戏,这是大秧歌迷人的部分。俗话说:“不逗不为秧歌”。大腊花引出大丑子,是二人转脱胎大秧歌的形式基础。秧歌中的这一副架儿,在稳中浪、浪中美、美中俏、俏中哏的表演同时,突出逗中情趣,在相互激发、调笑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艺,将男女火暴的爱悦情感无拘无束地逗引出来。
鸦片战争后,辽南惟一水旱码头的牛庄,成了东北商品集散地,往来客商增多,关内一些江湖艺人也过来谋生,他们把莲花落、山西柳腔喇叭、梆子等都带了过来。
二人转学校浪着秧歌,唱着莲花落,两河水汇成了一河水,一种又似秧歌又不似,又似落子又不似,令东北老乡希罕不够的新玩意儿,就渐渐显了形态,这就是蹦蹦儿——蹦蹦儿改叫二人转是解放以后的事。蹦蹦儿的形式虽小胃口却大,除秧歌、莲花落的营养吸收较多外,凡在东北流行的民间艺术,如:梆子、大鼓、皮影,民间笑话,多种江湖人的生意说口儿,秧歌的扇子、手绢,莲花落的竹板,杂技武术、时调小曲等都各有借鉴。东北又是多种民族的集居地,满族的太平鼓,萨满教的神鼓等表演特色,也在蹦蹦儿中能够看到。